【清明执行纪实】假期调解室里的7.2万元:五年抚养费“旧账”画上句号

2025-04-09 15:40
来源: 下陆区人民法院
    浏览: 164

清明时节雨纷纷,司法温情暖人心。当人们沉浸在祭扫踏青的假期氛围中时,下陆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干警坚守岗位,成功执结一起跨越五年的抚养费纠纷案件。

4月6日,在外地工作的被执行人黄某与申请执行人叶某在法官的调解下达成和解,黄某当场支付拖欠的7.2万元抚养费,让孩子的成长保障得以兑现,也为这起历经诉讼、执行的“民生案”画上圆满句号。

2005年,叶某与黄某育有一子。2013年双方因感情破裂,协议离婚,约定孩子由父亲叶某抚养,母亲黄某每月支付500元抚养费至孩子年满18周岁。然而离婚后,黄某仅支付1个月抚养费便杳无音讯,长期下落不明。随着生活成本攀升,叶某独自抚养孩子压力剧增,2020年,叶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母亲履行抚养义务。法院经审理认为,离婚不消除父母对子女的法定抚养义务,结合物价水平变化,判决黄某补付截至2020年4月的抚养费42000元,并自2020年5月起每月支付800元至孩子成年。

判决生效后,黄某因长期在外地工作,与申请执行人叶某存在“时间差”“地域差”,双方难以在工作日协调见面,案件执行一度陷入停滞。

执行法官经调查发现,黄某并非恶意拒执,而是确因异地工作不便,遂决定抓住清明假期双方返鄂探亲的“黄金窗口”,主动放弃休假,提前与双方沟通调解方案。

4月6日17时,一场特殊的执行调解在法院调解室展开。“抚养费涉及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要因为双方的感情纠葛或其他原因而拖欠抚养费,漠视孩子的生活和成长......”执行法官首先对黄某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向黄某释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告知其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法律责任和后果,将会直接影响职业发展和个人征信;同时,向其展示孩子近年来的生活照片、学业成绩等成长影像,唤醒亲情责任。”孩子的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他的成长,您的缺席或许是无奈,但法律的底线和为人父母的责任不能缺席。”法官的一席话让黄某深受触动,当场联系亲友筹措资金,将7.2万元抚养费一次性支付完毕。叶某也被法官的执着和黄某的转变打动,自愿放弃迟延履行利息,双方握手言和。

此案的圆满执结,是下陆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的生动缩影:从“机械执法”到“刚柔并济”:跳出“就案办案”思维,将法律威严与亲情温度有机结合,通过“释法+情感唤醒”双管齐下,既保障胜诉权益,又修复亲子关系,避免“案结怨未消”;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针对异地执行难题,创新“节假日错峰执行”机制,利用当事人返乡契机精准化解矛盾,让司法服务“不打烊”,公平正义“不迟到”;从“单一结案”到“根源治理”:聚焦涉民生案件背后的家庭关系修复,不仅实现抚养费到位,更通过温情调解促使被执行人主动担责,从源头减少执行冲突,为未成年人成长筑牢“司法+亲情”双重保障。

“抚养费纠纷的本质是‘爱与责任’的延续。”承办法官表示,“当我们向被执行人展示孩子的成长视频时,她眼中的泪光让我们确信,法律的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从来不是对立的。此次执行不仅让7.2万元抚养费及时支付到位,更让母亲重新认识到对孩子的责任——这才是涉民生案件执行的终极目标。”